单位概况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873-3860100

工作邮箱

cfs@yaas.org.cn

或给我们留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单位概况
单位简介

单位简介

来源:蚕桑蜜蜂研究所 时间:2024-06-18 作者:党政办公室 阅读次数:8401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简介


一、单位概况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云南省专业从事蚕桑蜜蜂研究的科研机构,是由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合并而成,简称蚕蜂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始建于1939年4月,是在原“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是在原云南省委第三“五七”干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蚕桑所和蜜蜂所统一管理,对外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简称为蚕蜂所。2004年,农科院统一为一个法人,蚕桑所和蜜蜂所正式合并。2011年,按照农科院统一要求,蚕蜂所恢复为独立法人单位。

(一)宗旨和业务范围

蚕蜂所主要开展蚕桑蜜蜂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发展。从事家蚕、桑树及蜜蜂资源的收集、保护、评价、遗传育种研究,家蚕、蜜蜂饲养技术、桑树栽培技术、蚕丝及蜂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产业化开发,相关科技培训及科普宣传。

(二)主要社会功能定位

负责开展蚕、桑、蜂遗传育种、饲养(栽培)和加工技术等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工作,为蚕、蜂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人员结构

现有职工629人,其中在职职工198人,离退休职工431人。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3人,工勤人员31人;高级职称以上37人,中级职称76人,初级职称27人;硕士68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拥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培养对象1人、青年人才1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云南农业现代体系蚕桑体系建设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2人。

(四)党组织现状

蚕蜂所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其中,5个在职党员党支部,2个离退休党员党支部。全所现有党员185人,其中,在职党员102人,离退休党员83人。

(五)内部机构设置

现有职能管理部门7个,即党政办公室、财务科、行政科、科技管理科、条件平台管理科、成果转化管理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新团队6个,即家蚕与资源昆虫创新团队、蚕桑与农业绿色防控创新团队、大食物观产品创新团队、蜜蜂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现代农业与桑产业创新团队、现代农业创新团队(弥勒)。群团组织有所工会、所团委和所女工委。

(六)主要资源情况

全所占地约3469亩,其中蚕桑科研用耕地约1500亩,其他农作用耕地约1000亩,各类科研仪器设备950余台(件)。建成集科普教育、集中示范、农耕文化、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蚕桑科技示范园800多亩,蚕丝文化展陈馆600平方米。拥有两套专用蚕种冷库浸酸设备、催青室、蚕种保护室;拥有设施完备的科研中心试验室和蚕种质量检验中心,能进行蚕桑科研生产的各项测试分析。建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蚕桑)、3个专家工作站(蜜蜂)、省级专家基层工作站8个;云南省省级桑树种质资源圃、云南省省级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建有占地面积1200亩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作物育种基地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滇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基地设有粮食作物种植区、园艺作物种植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海外,蚕蜂所积极与老挝、伊朗、越南加强合作,建立“老挝海外蚕桑科技示范基地”、“云南·伊朗蚕桑科技研发中心”。在省内,建有蒙自市冷泉镇“科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示范基地、鹤庆县家蚕品种高原选育基地、陇川县蚕桑产业研发中心。

另外,经过多年的收集保存,蚕蜂所现保存有滇桑等野生桑树资源471份及琥珀蚕等蚕资源326份;承建云南蜜蜂资源保种场,保存滇南中蜂资源100群,引进优良西方蜜蜂品种9个,标本室收集保存中国现有蜜蜂属(Apis.)6个种和分布于云南的熊蜂属(Bombus)30个种的标本,共计7700余份。

(七)科技成果

多年来,蚕蜂所在蚕、桑、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建立起了国内最为完善的蚕桑产业研发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完成了科研项目74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科研成果19个、发表论文1678篇、出版专著12部、技术手册2册、获得专利68项、审(认)定、登记桑品种9个、蚕品种19个、示范推广优良品种27个、先进实用技术36项、研制开发21个新产品。

(八)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

“十四五”以来,蚕蜂所成功转化家蚕、桑树新品种3个,蚕、桑、蜂生产新技术14项。先后为15家龙头企业、8家政府机构及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服务。组建省级陇川县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团1个,鹤庆县、陇川县农科服务团2个,参家福贡等边境科技特派队6个,祥云县农科服务团等14个,选派省科技(企业)特派员73个,“三区”人才65个赴全省14个州(市)、41个县(市、区)蚕开展技术服务,覆盖全省90%以上的蚕桑和蜜蜂生产区。科技助农增收、助企增效服务效果明显。

“十四五”以来,完成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面积162.2万亩,新增三农(社会效益)产值15.68亿元,培训农业科技骨干人数3500余人次、农户10000余人次,产业应急服务30余人次,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46次,主办成果推介活动3次,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1487.6905万元。在保山施甸、大理鹤庆等云南省6个地州8个县市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点8个。累计服务154人次,推广新品种10个、新技术10项,培训农户及技术骨干6000余人次。带动农户4182户,取得经济效益突破2.7亿元。助力陇川县2022年再次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蚕桑),施甸县酒房乡后寨村2023年入选省级“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为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九)资质及荣誉

云南省省级文明单位、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向仲怀院士工作站(蚕桑)、薛晓锋专家工作站(蜜蜂)、石巍专家工作站(蜜蜂)、云南蚕桑育种与高效生产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省级桑树种质资源圃、云南省省级中蜂遗传资源保种场、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单位、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定点单位、家蚕良种繁育中心、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

二、历史沿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江浙地区的蚕丝业大肆破坏,为了中国蚕丝业复兴,蚕丝界人士遂考虑与西南大后方谋求出路,意图复兴。1938年,中国蚕丝公司总经理葛敬中等历经中国西南多处查勘后认为,开蒙垦殖局经营的草坝地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适宜栽桑养蚕。1939年4月21日,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缪云台为董事长,总经理葛敬中,副总经理杨文波、何炜昌,总技师夏钟珩,经营栽桑、养蚕、制种、缫丝及其副业生产。抗战胜利后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供应基地,对中国主产区江浙在抗战胜利后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云南省蚕桑事业的心脏,被誉为蚕桑之天府。

    1939-1951  云南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                  隶属云南省经济委员会

    1951-1952  云南省农林厅草坝农场                      隶属云南省农林厅

    1952-1956  西南蚕丝公司草坝制种场                    隶属西南蚕丝管理局

    1956-1970  云南省农业厅草坝蚕种场                    隶属云南省农业厅

    1970-1974  红河州草坝蚕种场                          隶属红河州革委会

    1974-1976  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局

    1976-199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9-199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990-200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200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