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873-3860100

工作邮箱

cfs@yaas.org.cn

或给我们留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关于申报2018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公示

来源:蚕蜂所 时间:2018-05-03 作者:科技管理科 阅读次数:3406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8〕4号)的要求,现将白兴荣等申报的“云南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公示

公示期间,任何部门或个人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均可以实名、书面形式向科技管理科反映,反映的问题需明确、具体,并提供相应事实依据。科技管理科将按照国家有关程序和要求,对异议事项进行查证、核实和处理。

公示时间:2018年4月28日-2018年5月9日止。

联系人: 陈松  李腾芳

电话:0873-3860077

 

附件:云南省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2018年4月28日

 

附件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云南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主要完成人: 白兴荣  朱  峰  唐芬芬  邵榆岚  张永红  陈世良  杨琼臻   黄  平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祥云县茶桑工作站

二、项目简介

蚕桑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农业优势产业之一,云南现有桑园面积170万亩,位居全国第三。但亩桑产茧量和产值较低,其中主要问题在于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发生普遍,严重影响到蚕茧产量和质量。云南蚕区气候环境独特,在国内定位为优质茧生产基地,推广的高丝量蚕品种抗性稍弱,同时携带交叉感染家蚕病原的野外昆虫较多等诸多因素造成家蚕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微粒子病发生严重,造成每年鲜茧产量损失达20%以上,解决云南区域性家蚕病害导致的亩桑产茧量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提高家蚕病害防治措施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性,成为云南蚕桑业生产上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项目针对云南定位为优质蚕茧基地和家蚕作为无脊椎动物的病害防治特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蚕区BmNPV 流行株系鉴定及交互保护”(编号:31260583,起止时间:2013.01-2016.12),“家蚕类海龟蛋白BmTLP参与微孢子虫侵染及其功能研究”( 编号:31560675,起止时间:2015.01-2018.12)、商务部茧丝绸风险基金“云南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控与检测技术研究” ( 编号:31560675,起止时间:2012.01-2012.12)、农业部“国家蚕桑产业体系红河综合实验站”( 编号:CARS-18-SYZ22,起止时间:2011-2015)、云南省农业厅“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繁育与养殖研究室”( 编号:2013KJTX006,起止时间:2010.01-2016.12)的研究成果。项目针对云南定位为优质蚕茧基地和家蚕作为无脊椎动物的病害防治特点,系统开展云南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在家蚕病害流行规律调查、病原分子检测、遗传分化、家蚕品种资源抗病性测定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研究明确了云南不同区域气候类型下3种家蚕主要病毒病病原遗传分化,主要流行株系及分布。研发了BmNPV快速鉴定技术,评价了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为区域防控措施制定和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以对保守的bro 基因作为BmNPV病毒株系分子鉴定的依据,建立了BmNPV株系鉴定的方法,成功鉴定云南蚕区BmNPV株系BmNPV-YN1,分析表明,该病株与国内外已发表病存在差异。对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云南蚕区取样鉴定,明确了云南蚕区BmNPV主要流行株系及其分布,比较了不同株系对家蚕的致病力,揭示了其发生趋势和暴发为害的内在动因。成功分离到云南省蚕区流行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家蚕浓核病毒BmBDV代表株系,对它们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遗传地位进行了分析。研发了3种BmNPV快速检测诊断技术,为家蚕血液型脓病早期检测诊断、消毒效果评价,病原扩散监测及防控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评价了200个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为家蚕抗BmNPV育种奠定了基础。

2、调查了云南桑园及野外昆虫携带微粒子病原情况,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研究揭示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为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提供理论支撑。

项目开展调查发现,云南蚕区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40.13 %,高于广东调查数据(13%)。通过感染试验明确了两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通过细胞生物学观察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明确了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探寻防控新方法提供参考。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在细胞水平筛选到一个与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具有相互作用的家蚕海龟蛋白,为基于阻断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细胞黏附防治药物的研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3、构建了云南蚕区主要蚕病预警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通过植物源防病材料研发,优化化学蚕药减施减量技术,开展养蚕前对环境(蚕室、蚕具)取样检测病原存留量,评价消毒效果,养蚕期间对蚕室环境、病弱小蚕和桑园害虫进行病原检测。根据样本中病原检出程度,接合气象预报资料,提出防治措施,创新性地构建了云南蚕区主要蚕病预警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6-2017年,综合防控技术在云南曲靖、大理、红河、楚雄、保山、昭通、普洱等(州)市大面积示范应用,累计推广应用养蚕191.4万张。平均张种增加经济收入273.77元;累计新增蚕茧收入52398.91万元,累计新增利润13099.82万元;较常规防治减少2-3次用药,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减量30%;培训基层农技和种养大户累计4814人次,技术体系覆盖云南80%以上蚕桑主产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出版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2篇。研发团队成员完成学历提升1人,晋升技术职称4人。

三、候选人对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情况

1.白兴荣:作为三个依托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承担云南蚕区BmNPV遗传分化研究,通信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2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相关论文24篇、专著1部。

2.朱峰:作为1个依托项目主持人,成果主要完成人,承担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相互作用研究,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1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相关论文6篇。

3.唐芬芬:项目主要完成人,完成3项BmNPV快速检测诊断技术研发,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1篇,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相关论文11篇。

4.邵榆岚:项目主要完成人,完成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调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相关论文4篇。

5.张永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家蚕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原遗传分化研究,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

6.陈世良: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微粒子病原调查与感染研究,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

7.杨琼臻:项目主要完成人,承担祥云县家蚕病害综合防控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

8.黄平:作为1个依托项目主持人,成果主要完成人,负责综防技术试验与示范,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

四、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组织开展了立项申请、实施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实施和示范推广工作。完成3种家蚕主要病毒病病原遗传分化研究 ,BmNPV快速鉴定技术研发,评价了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调查了云南桑园及野外昆虫携带微粒子病原情况,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研究揭示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完成论文撰写、专著编写。

2、祥云县茶桑工作站。组织成果在蚕桑主产区的推广应用,完成祥云县桑园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试验与示范应用。

 

附:项目取得知识产权情况

1. 出版专著

罗雁婕,柴建萍,白兴荣,黄平,丁善明. 云南省常见蚕桑病虫害防治.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