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873-3860100

工作邮箱

cfs@yaas.org.cn

或给我们留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

边陲村落跨越发展,小虫带动彝寨旧貌换新颜——蚕蜂所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科研试验基地 时间:2019-11-01 作者:李金见 阅读次数:1950

蒙自市冷泉镇查那卡村,隶属于所本底行政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自然村,位于冷泉镇南边,距离所本底村委会12公里,距离冷泉镇25公里,国土面积有4.12平方公里。海拔1345米,年平均气温19.80度,年降水量1250毫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2008年实现通电,2012年挖通一条简易进村公路,雨季基本不能通车、交通条件十分恶劣。截至2019年8月,全村共23户(养蚕户19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101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其中未成年人21人,劳动力80人。

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万元,其中蚕桑收入近69万元,养蚕户户均年养蚕收入超过3.6万元。

图片1.jpg

进村唯一的道路

2014年,为了改变查那卡的落后情况,村组长陈华在充分了解附近落咪村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后,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驻冷泉蚕桑基地科技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查那卡村具有栽桑养蚕得天独厚优势,最终作出了发动村民栽桑养蚕的决定。2014年初,发展10户农户栽桑70亩,同年7月份第一次养蚕,在省农科院蚕蜂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成功。其它村民看到栽桑养蚕经济效益后,也纷纷加入栽桑养蚕行业。通过近五年的发展,现全村23户有19户养蚕,桑园面积达230亩。剩余4户中有3户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无钱购买桑苗及建盖蚕室,1户缺乏劳动力而没有涉及栽桑养蚕。

查纳卡村自2014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为改变该村贫困面貌,无偿派驻技术人员长期驻村指导,在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蚕桑产业稳步推进,呈现养蚕量逐年增加、单产高且稳定、蚕茧质量较好、蚕农收入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

2019年,全村养蚕261张,产茧14.5吨,蚕农售茧收入69万元,蚕桑生产已经成为查纳卡村脱贫致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喀斯特地貌长满了桑树.jpg

喀斯特地貌长满了桑树

桑树长势良好.jpg

桑树让荒山换上绿妆

图片6.jpg

技术员长期驻守指导养蚕

图片7.jpg

丰收的喜悦

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1、科技支撑助推产业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助推该村精准脱贫为己任,结合该村实际情况,制定栽桑养蚕产业布局规划和技术标准,并长期派专人驻村技术指导。发展初期,通过送出培训(选派素质好的农户到蚕蜂所实践学习)、专题培训、入户指导等措施,从桑园管理、蚕病防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关键技术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蚕农饲养水平。2、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带动。5年来,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扶持该村产业发展。对蚕农发展产业过程中的桑苗、蚕室建设、蚕具(机械)、肥料、蚕茧实施补贴或奖励,累计补助奖励金额达20.2万元,其中:桑苗款补助4万元、蚕室建设4.7万元、蚕具(消毒机、切桑机、伐条机)2万元、肥料补助4万元、蚕茧扶持奖励5.5万元。在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扶持下,建立并完善了小蚕共育户考核奖励制度、健全消毒药品配发制度和消毒防病综合防治体系,从技术和资金层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查那卡村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庄,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玉米、生猪饲养等传统农业为主,农民除了能解决温饱问题,基本没有经济收入来源。通过蚕桑产业的引进,现在的查那卡村,户均10亩桑地,养蚕户年户均养蚕收入达3.6万元,带领该村18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桑蚕产业成了地地道道的扶贫产业。通过蚕桑产业的发展,查那卡从一个位置偏辟、交通不畅,从不通电、不通路的原始村庄,逐步走出贫困,过了幸福生活,部分人家还盖上了小洋楼、添置了小汽车。现在的查那卡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们已经认定桑树这棵“摇钱树”,村民变得越来越勤劳,与往年成天无所事事,喝酒赌博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不起眼的小小蚕茧,为蒙自市查那卡村精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真贫、真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图片8.jpg

落后的村落每年都在改变

图片9.jpg

如今家家住上了小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