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蜂信息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873-3860100

工作邮箱

ynscfs@163.com

或给我们留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蚕蜂信息
云南蚕业

缘起桑树,华夏文明一路向西

来源:学习强国转载 时间:2020-01-09 作者:《中国绿色时报》 杜荣 阅读次数:1

自古以来,没有哪种树同桑树一样,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医”等多种需求。5000多年前,华夏先民认识了桑树,逐渐学会引种栽培、采叶养蚕、缫丝纺织、印染提花,把桑蚕丝做成了几千年不衰的产业,直至21世纪的今天依然兴盛不衰。华夏民族与桑树相伴,孕育的桑树文化已根植于炎黄子孙心田。

树木档案

桑树,落叶乔木或灌木,3-10米或更高,胸径可达50厘米。原产中国北部和中部,现各省(区、市)均有栽培。桑树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桑树是优良经济树种,桑叶可饲蚕,桑树皮纤维柔细,可做纺织、造纸原料。桑果可食用,亦可酿酒。桑叶、枝、皮及根均可入药。桑木材质坚硬,可做家具、乐器、雕刻或建筑用材。

丝绸之路,缘起桑树。种桑养蚕、纺织丝绸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png(丝绸之路,缘起桑树。种桑养蚕、纺织丝绸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人与桑树情感可谓久远。农耕文明时代,华夏先祖与自然长期相处中,对于能解决温饱的草木会有意识地引种栽培,种桑养蚕便是华夏先祖早期探索自然的结果。中国的桑树栽培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桑之丝绸传播华夏文明

丝绸之路开启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被誉为东方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张骞,两度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张骞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除了准备一二百人一路上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还为出使所到国家准备了精美礼品:丝绸、漆器、陶瓷、茶叶等。丝绸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服装面料,这是东方华夏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张骞一路所到国家或部落的人,穿着棉麻粗衣厚衫,在炎热天气里劳作或避暑,看见张骞率领的西汉王朝人穿着精美绝伦、轻薄柔滑的衣服,不仅羡慕与赞叹,更是对西汉王朝人的精湛纺织技术由衷敬佩。

张骞出使西域所到之处,通过丝绸、陶瓷、漆器等精美稀缺的物品,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种子一路撒播。同时,也把西域的葡萄、石榴、胡桃、胡萝卜、蚕豆、苜蓿等种子带回长安,丰富了华夏先民的餐桌。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丝绸和茶叶等商品贸易逐渐兴起并呈扩大趋势。在随后几千年里,这些贸易时而兴盛,时而萧条,但始终没有停止。21世纪的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之间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人员往来,随着交通技术的巨大进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相互交流更加高效便捷,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快速发展。

丝绸之路,源起桑树。一株株或大或小的桑树,在植桑、采叶养蚕、纺织、印染等一系列繁重复杂劳动中,濡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张骞率队驮着丝绸等物品,一路西行千万里,不畏艰难险阻,两度被匈奴捉住,十年里等待机会逃脱,完成出使初心,不辱使命的信念与勇气,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最佳诠释。这种精神传承到今天,依旧闪耀着光芒,指引华夏民族奋力前行,向着民族复兴之路不断迈进。

桑之植诠释国泰民安

中国历代王朝为了巩固社稷,都非常注重稼穑,提出“王政之本,在乎农桑”的重农思想,并体现在天子躬耕皇后躬桑等隆重仪式和制度上,历代都强调“农桑并举”。《汉书·景帝纪》中有:“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和“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的记载。《汉书·宣帝纪》:“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这种规劝百姓种植桑树,以解决温饱进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理念,是古代管理者的远见。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是北宋名臣,他在襄城任知州时,发现百姓生活穷困,经过考察襄城适合种桑树。他发布政令,号召百姓种桑树。政令发出很久,没有人响应。原来,老百姓沿袭了几千年的种植粮食传统,不接受种桑养蚕。他经过思考,巧妙地解决了种桑难题:凡犯罪较轻者可在家种桑代替坐牢,根据轻罪程度确定种桑数量。根据桑树生长情况,可减罪或免罪。此法推行几年后,种桑养蚕风气在襄城流行,许多老百姓因此摆脱贫困。

西汉氾胜之的农书《氾胜之书》, 这部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对桑等10多种农作物的栽培种植技术进行了记录。由此可见西汉时期桑树的栽培种植已经非常广泛。元代初年朝廷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全书7卷,其中两卷即卷三栽桑、卷四养蚕,记叙栽桑养蚕的技术要领。朝廷主管农业的部门,专门编辑指导农业种植的书籍,种桑、养蚕占了大量篇幅,足见桑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在农耕文明时代,男耕女织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最小单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在数千年农耕社会里,衣食住是人民最大的心愿。种下桑树,桑叶养蚕,桑葚果腹,桑木建房,再加上其他耕种劳作,基本上解决温饱。一代名相诸葛亮,一生两袖清风,临终给后主刘禅的遗言是:“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棵桑树作为子孙生活来源,足见桑在当时世人心中的分量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也一直大力倡导植桑养蚕,增加农民收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故乡城固也大面积种植桑树。在国家资金支持下,村庄附近办起了缫丝厂。桑农卖桑叶,子女到缫丝厂工作,许多家庭收入大幅度增加。进入21世纪的今天,华夏大地上桑林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又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种植桑树,已经不仅仅是养蚕纺织丝绸。种植蛋白桑,饲养禽畜、淡水养鱼,开发出了桑树用处新途径。在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对禽畜饲喂蛋白桑,能够显著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禽畜养殖效益,提升禽畜产品品质,保障禽畜产品安全。大力种植蛋白桑,既是落实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具体举措,又是脱贫致富助力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桑之药丰盈中药宝典

华夏先祖长期与桑相伴,逐渐认识到了桑的药用价值,桑树全身甚至连桑木灰也都可入药。老百姓认为桑树浑身是宝,以桑为主要成分的防病治病药方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国古代多名医学家都对包括桑树在内的草木作了药性探索试验,也都对桑入药作了详细记载。李时珍对桑进行了深入探究,对桑树的种类进行了分类:“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厚叶;山桑,叶尖而长。”经过详细试验,他对桑叶、桑枝、桑白皮以及桑木灰的不同药性作了详细阐述,列出了诸多药方。比如: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桑枝,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桑木灰,蒸淋过滤蒸发后所得结晶状物,谓之桑霜,治噎食积块。他在药典中有“方书称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多”的记载。他为后世留下的《本草纲目》,成为医学史上一座丰碑。

桑果可食用,亦可酿酒,还可入药。.png(桑果可食用,亦可酿酒)

我国古代多部医药书籍,都对桑入药有详细说明。《神农本草经》:“桑叶,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本草拾遗》:“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椹,利五藏关节,通血气。”同时,该书还对鸡桑大加赞赏:“桑叶桠者名鸡桑,最堪入药。”《本草蒙筌》对桑叶的入药记载:“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此外,还有《开宝本草》《本草备要》《本经逢原》《本草崇原》《本草求真》《本草经解》《本草新编》等多部古代医学典籍,也都对桑入药有记载。

桑之文化独树一帜

在灿烂的华夏文化星河里,与桑蚕相关的诗歌、神话、成语、谚语等非常多,都散记在卷帙浩繁的典籍史册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涉及树木种类较多,最多的就是桑树,多达22篇。比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诗经·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先民们植桑成林,鸟栖桑林,啄食桑葚,人们期望鸟不要栖息在桑林里,更不要与自己争抢桑葚。在食物相对短缺的时代,这种心情跃然纸上。《诗经》中这种生动的诗句还有很多。

桑文化中神话故事也非常有趣。《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入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吃余,赤理广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神异经·东荒经》:“东方有桑树焉,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其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其上自有蚕,作茧长三尺,缫一茧得丝一斤。有椹焉,长三尺五寸,围如长。”这样的神话故事,在《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书中还有很多。

诗词歌赋里有关桑的内容更多,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白的《子夜吴歌·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陌上桑》:“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绿条映素手,采桑城南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诗词或描述人们在桑林里辛勤劳作,或歌颂人类与桑林和谐相处生活场景,都说明历史上我国很多地区曾广布郁郁葱葱的桑林。也因此,古今与桑有关的地名也较多,古有桑檖、桑丘、空桑等,今有桑植、桑壁、桑林子、桑梓店、桑庄、桑园子、桑井、黄桑峪等。

有桑树的地方就是家,有桑树的地方就有家,这是桑梓代表家园的来历。桑树为人类华美服饰奠定了绿色基础,也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桑文化,这是桑树独特的属性所致。热爱桑树吧,让桑林再度郁郁葱葱,根植于曾经广布过的桑梓家园,为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新时代独特的贡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