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蜂信息

联系方式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873-3860100

工作邮箱

ynscfs@163.com

或给我们留言

您当前位置:
首页
蚕蜂信息
蚕蜂文化

云贵蚕桑业兴起于清中晚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8-06-08 作者:蚕桑研发中心 阅读次数: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熊元彬 毛杜鹃

()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象征,也是衣食住行中衣料的重要来源。尽管在古代诗文中桑麻互文不胜枚举,但两者却有贵贱之别。前者是高贵、华丽的象征,一般为富人的服饰原料;平民百姓则多衣麻布,故而史书常以锦衣”“布衣分别指代贵族和庶民。中国的桑麻业历史悠久,至清代中后期,逐渐形成辽宁、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五大丝纺织产地。其中,贵州的蚕桑业兴起最晚,但发展迅速。史载云贵地区多种麻,纺织为衣,但在史书文集中常常与联袂登场的蚕桑业兴起于何时?又因何契机得以迅速发展?

贵州蚕桑业兴起早于云南

自先秦以降,蚕桑业就逐渐从黄河中下游向西传至川、滇,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哀牢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的记载来看,早在两汉时期,人们就发现云贵一带部分地区十分适合发展蚕桑业。但是,云贵蚕桑业真正走向兴盛,却是在清代中后期。

贵州蚕桑业兴起于乾隆年间,在此之前,贵州向不多种桑棉。乾隆年间,贵州地方官吏开始引进蚕种,发展蚕桑业。乾隆三年(1738),遵义知府陈玉壂引进山东槲蚕”(即柞蚕,多以青杠树叶为食),揭开了贵州蚕桑业兴盛的序幕。在包祚永等黔籍官员的支持下,陈氏引种桑树、试养蚕种,在遵义传授缫煮、络导、牵织等工艺技术,将放、养、缫、织的方法在乡村广泛传播,并向民众发放蚕种及资金,减免蚕户赋税。在官府的倡导下,柞蚕迅速向安顺府、仁怀府、正安府、贵阳府、兴义府、黎平府、镇远府、桐梓县等遵义邻近地区传播。兴义府近则种橡养蚕,更有成效;安顺府安平知县刘祖宪从遵义招来蚕匠和织师,在城乡设置机房,作橡蚕图解,分散民间以教民织,使安平城乡业者愈多嗣后齐伯房橡蚕益发达,有机房五家,仿佛遵义气象;镇远府橡树尤宜皆放蚕收茧,与遵义同

云南虽与贵州同属西南地区,但其蚕桑业的发展相对较晚。云南不谙蚕桑,而勤于纺织,即使通海县素产通海缎其实邑不产丝也。云南在道光年间虽有蚕桑,但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云南丝类织品尚不能仿造,所用绸缎,皆由四川及南北各省运来。至光宣年间,始由劝业道提倡,在昆明设纺织厂,并雇用江浙技师,纺织各种花样绸缎。所以,云南蚕桑业真正兴起时已进入近代,明显晚于贵州。

产生劳资性质雇佣关系

经过快速发展,至乾隆中期,贵州的蚕桑业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育种、放养、缫丝、织绸、染色,各工序分工明确,司缫者”“织户”“染户之间协作严密。值得注意的是,贵族属性,决定其更多地被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而非生产者用作自身消费。而且在清代中后期,实物地租早已被货币地租取代,因此桑田上出产的丝织品,大多流向市场。如此背景下,贵州蚕桑业中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特别是发展较早、水平相对较高的遵义地区,在养蚕、育林(青杠林)、收茧等生产环节,都产生了带有劳资性质的雇用关系。

据贵州巡抚爱必达撰《黔南识略》可知,遵义蚕桑业中的劳资关系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蚕匠雇佣蚕伙从事放蚕工作。蚕匠一般是拥有少量青杠林的个体蚕户,产业扩大后,先是雇佣蚕伙弥补自身劳动力的不足,最终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蚕匠逐渐脱离生产劳动,成为完全的资方。第二种是以收售蚕茧为业的茧商”(茧客),承租青杠林并雇佣蚕匠”“蚕伙养蚕,茧成来收取之。第三种是从事缫丝纺织的织户为了压缩原料成本,从大林主手中承租青杠林,雇佣蚕匠”“蚕伙养蚕结茧。第四种是坐拥大量青杠林的地主自己雇佣蚕匠”“蚕伙放蚕。

由此可见,蚕桑业中的资本家几乎出现在该产业的各个环节。养蚕农户(蚕匠)、手工业者(织户)、商户(茧客),需通过辛勤的劳动完成资本积累;地()主则直接将地()产转化为资本;蚕伙几乎是完全的无产者,仅能出卖劳动力,很难实现由劳方向资方的跨越。

发展水平不均衡

虽然同处西南又相互邻接,但贵州和云南的蚕桑业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距。如前所述,云南蚕桑业的兴起晚于贵州百余年,至20世纪初,两地产业水平差距更甚。

首先,在原料生产环节上,云南丝织原料须仰给于川黔,甚至苏杭等地;贵州不仅养蚕结茧十分繁盛,青杠林规模也较为庞大。其次,由于滇省初办蚕桑,茧竈、丝行均未开设。民间所得之茧,只得自行缫丝,缫法不精,其缫丝往往丝节众多,伸力脆弱,只供内外织宁绸罗纺之用,不合运销外洋。而贵州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生产工艺和完备的产业链,遵义、正安两地的丝常运销于沪、汉、滇等处,有时销至外洋。如遵义包买商刘芷庄收购蚕茧,织成丝绸,省内主要销往黔北、贵阳、安顺,省外则运销云南、两湖、两广及上海等地,仅省外的年销售额就达数十万银元。

云贵两省蚕桑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在于发展产业的目的不同。贵州发展蚕桑的原本目的是解决衣料匮乏的问题。当地官员为了解决民间谋衣,艰于谋食的窘境,大力倡导养蚕缫丝;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蚕桑业蕴含的商品价值优势逐渐显现,进而刺激了产业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云南与东南亚商路连接紧密,从缅甸等地输入棉料相对较易,无谋衣之忧。故而滇省发展蚕桑业主要是致富生业。特别是道光年间禁绝鸦片时,为解决民众生计问题,当地官员决定利用云南宜于蚕桑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蚕桑业,由此滇省蚕桑业才得以进一步发展。